——访公司第五届“科研标兵”王夏青老师
人物档案:王夏青,男,副教授,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副经理,硕士生导师,在职博士后,公司第五届“科研标兵”称号获得者。法国国家科研中心EDYTEM实验室访问学者(2019-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基因组学重建流域生态和人地关系演变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欧人才项目”(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8年)各一项;实质参与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欧盟研究理事会(ERC)资助项目等研究工作。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共16篇,其中SCI论文6篇(1区top SCI 2篇)、中文权威和重要核心论文3篇,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他是流域生态与人地关系演变领域中严肃的探索者,也是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大家亲昵地喊他“王哥”。“我引导你一步一步地走向你期望的未来,而不是我认为的未来。”是他常说的话。他就是公司第五届“科研标兵”,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的王夏青老师。
科研有热情
王夏青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提及自己的专业,他强调:“兴趣驱动是长期坚持科研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爱好,强迫自己是不现实的。”
今年夏天,王夏青带着团队顶着40多度的高温,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澧阳平原调研和采集样品,采集过程中,大家的衣服几乎全程都泡在汗水里,胳膊被晒得黢黑不说,有的人甚至被晒伤、脱皮,“虽然辛苦,但觉得很有意义。”王夏青说,“学校一直秉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服务地方理念,我们在常德市的洞庭湖和武陵山区开展调研,旨在发挥我们的区位优势,从地理、环境考古的角度去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希望能让本土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结合。”
王夏青认为科研除了热情,思考和合作也非常重要。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相互联系,尤其是进行人地关系、环境演变等的实验分析时,都要借助化学、生物等专业相关的实验手段和指标得出相应的结果。“比如,我们开展孢粉研究时,要检测土壤中孢粉的含量,就需要去生环学院的水产实验室开展实验;当我们需要研究沉积物的DNA时,也需要在生环学院做相关鉴定;有的项目还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化学设备去检测或判断土壤中的碳常量、元素分布、重金属含量等。”王夏青说。
王夏青告诉记者,“科研标兵”称号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激励自己更加专心、投入科研的动力。
管理有方法
王夏青带班时很注重方法。面对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王夏青尤其讲究“不能‘一锅煮’,要落实‘一人一原则’”。他有一本班主任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学生的考证情况和特长爱好。
在王夏青看来,老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就是为学生指明方向。他鼓励学生在入学时,就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再引导、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从大二开始,王夏青要求班上的每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简历,他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竞赛、考试,要大家在简历上认真填充每一学年的收获。他喜欢找学生聊天,“一是为了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状态,二是助力同学们的职业规划。”对于想考研的同学,他督促他们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考研目标学校的夏令营;对于毕业后想当教师的同学,他就格外留意他们的教团队格证考取情况,以及各个地区的教师实习信息与教师招聘信息。
每年的5、6月份,来王夏青办公室的学生总是络绎不绝,“一般这个时候,考研结果出来了,很多准备考研的学生都会来找我交流一下考研的想法,或者谈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王夏青说:“每当学生来找我聊天,谈论这些我都觉得很欣慰,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怀着热情一直走下去,这就是我当老师的成就感。”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王夏青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要求,他认为,培养学生,要以学生所能获得的素养、毕业要求和预设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课堂上,他对待学生特别严格,王夏青说,“作为一名师范生,必须学会尊重讲台上的人。”
王夏青分别给地信、地科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讲授《人文地理》课程。课堂上,他会根据学科专业不同,给学生分析该课程在其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并教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他强调,“每门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把专业学精学通,必须要有全局思维。”地科20101班的文馨琪很喜欢上王夏青的课:“王老师的课堂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十分注重整体地理思维的培养,他还很鼓励我们独立思考。”
育人有温度
“王老师课堂上严格,但课后经常和我们打成一片,我们遇到什么难题、困惑都会找王老师。”王夏青的学生告诉记者,他和学生们相处得非常自然,经常一起去食堂吃饭,在操场上散步聊天,无论谁遇到难题或者面临难以选择的困境,只要找到王夏青,他都会耐心地解答,并且给出真诚、恰当的建议。
徐娜是太阳成集团tyc7111cc今年的学生会主席,她说,“王老师经常愿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当时徐娜刚入党,加上学习与各类考证十分忙碌,对学生会的管理工作有点力不从心,王夏青找到徐娜进行沟通。了解到徐娜今后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教师后,他帮她分析,“教师这一职业,不仅仅需要上好课,也随时考验一个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你都要有意识地去锻炼这些能力。”徐娜告诉记者,王老师的话给了她很大启发,她很快调整好心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她在学习上更热情,工作上也更卖力了。
2018年,王夏青指导16级的杨萍、易巧梅、孙思远、邹小燕四名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那段时间,王老师每天都是去食堂匆忙吃完饭,就跑过来指导我们备赛,从12:30开始到2:30,再接着去上课。”易巧梅告诉记者,王夏青几乎每天都陪着大家修改比赛用的PPT,“王老师特别细致,每个表述应该如何措辞、图片应该添置在哪个部分,甚至某个地方该用句号还是逗号,他都不厌其烦地帮我们修改、讲解。”最终,该团队获得了学校首个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的二等奖。
这些学生毕业后,还会主动联系王夏青,和他聊一聊工作的困惑,职业发展的思路等。杨萍告诉记者,大学四年,王老师对其帮助特别大,不管是在专业学习还是为人处世,王老师都是她的榜样,“生活中,王老师更像是我们的长辈和朋友,我有什么困惑或者取得什么小小成绩,我都愿意和老师分享,或者请老师指点迷津。”
“有的学生毕业多年,在教师节当天跑回来看望我,来之前他们并没联系我,当时特别感动,这就是当教师的幸福吧。”王夏青说。
(记者 化婉婷 李来科 此稿来自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报2022年第7期)